胡佩衡-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

 

本書摘自:    中國圖書網 www.bookschina.com.tw

 

http://image31.bookschina.com/2009/20091122/2556917.jpg

 

文章節選  

  bsp;在《我怎樣畫山水畫)》一書中,胡佩衡曾談到自己的學畫經過:
    “我自幼就喜愛繪事,十多歲就開始畫山水。當時家裏有一些山水畫,天天看著很有興趣,漸漸對畫臨
摹,十五歲時已經有學校老師和同學們找我畫條幅了。不久遇見了西陵山水畫家李靜齋先生(名定安)……
他把自己收藏的名畫一張張教我臨摹,告訴我怎樣看古畫,古畫中哪些是從寫生來的,怎樣分析優缺點,怎
樣學習古人的技法。記得當時臨摹過的畫很多,大都是明清人的作品,有幾張他認為最寶貴的是唐寅所畫的
山水畫,他說他自己就是從唐六如的畫裏得到寫生的技法而進行寫生的。他又教我如何運用古人的技法進行
寫生和創作的方法,並須自創一格成為自己的面貌。由於靜齋先生的教導,使我在二十歲時已經能單獨創作,
並且和當時的畫家時相來往,加入他們的畫會,列入畫家之流了。會中年長的是文達齋先生,他介紹我和姜
穎生、林琴南等名家見面,聽到好多名畫家的講論。這個階段中,主要是在這樣有利的環境裏進行自修,當
時見到畫家們收藏的古畫很多,宋元的畫也常常看見,使我在古人的枝法甲廣開了眼界。”②
    文中所說西陵畫家李靜齋,未見文獻記載。所說老畫家姜筠、林紓,都是20世紀初北京畫壇的名宿。當
時在北京的名畫家,還有金城、陳師曾、陳半丁、蕭謙中、姚華、湯定之、賀履之等,他也是熟悉的。胡俱
青《(深切的悼念)》一文說:“佩衡兄從小就熱愛繪畫,專攻山水,五十年如一日,與著名畫家姜穎生、林琴
南、賀履之、陳師曾、湯定之等多有過從,所聞所見非常淵博。”③那麼,除了這幾位畫家,胡佩衡還有更熟
悉、交往更多的畫家嗎?我想,至少要特別提到金城。金城(1878-1926年),1920年聯合陳師曾、周肇祥
等在北京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同年在中央公園與研究會成員的合影中,就有胡佩衡。④即胡佩衡是第一批
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研究員。1927年,胡佩衡由研究員升為助教,後又升任評議。⑤《(湖社月刊)》第34冊(1930
年)有署名胡衡《(北樓吾師逝世四週(年)志感)》詩四首。其中二首曰:
四年斷夢總成塵,每對秋風一愴神。
此日明窗凈幾處,商量筆墨更何人。
雲煙落紙洵堪矜,繼絕存亡愧未能。
舉世千金享敝帚,誰將規範作傳燈?
  胡佩衡與金城的師生關係、師生情誼,在這裡表述無疑。但在1957年寫作僅我怎樣畫山水畫)》一書時,
他為何對自己尊敬的這位師長只字不提?這不難理解——20世紀50年代,金城被視為北京“保守派”國畫
的根子和最大代表,加上他又擔任過北洋政府眾議院議員、英國麥加利銀行北京分行的總經理,經歷了一係
列政治運動的金氏諸弟子,誰還敢談自己與這位老師的關係?⑥對此,我們只能予以歷史的同情理解。
  金城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原則,指導、提攜了胡佩衡、劉子久、秦仲文、趙夢朱、吳鏡汀、惠
孝同、陳少梅、馬晉、管平、張其翼等一大批出色畫家。金城的弟子中,胡佩衡年最長,也最早熟。秦仲文
說:“胡先生長我三歲,我于1915年,20歲來北京大學讀書,課餘之暇參加了校內的‘中國畫法研究所’學
畫,得到當代老畫家指點。同時胡先生也自校外前來參加。不過他的畫法已經有了相當造詣,迥然與眾不同;
後來不久被聘為‘造型美術所’導師。”⑦值得注意的是,胡佩衡在畫法研究會,還跟一位外籍導師學西畫。
他自己談到這件事時說:“那時正是北大五四運動的高潮,我受到新潮流的影響,又由於主編雜誌的原因,迫
切需要對西畫的認識與學習,所以,當時我從蓋大士先生研究過素描、油畫、水彩畫、圖案畫等等。”⑧
  筆者1997年11月在台灣訪問金城的侄子金開英先生,金開英回憶說:“先伯教了許多弟子……,有一件
事我記得很清楚,先伯買了一批丈八的宣紙,他給大徒弟們每人一張,讓他們自己作稿,他也和他們一起畫,
交卷後,開了個丈八紙作品展覽會,還記得是評了胡佩衡的畫為最好。”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即秦仲文所
說“畫法研究所”)成立於1918年,同時編輯出版《(繪學雜誌)》,請胡佩衡負責編輯。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成
立時聘請的中國畫導師有陳師曾、賀履之、湯定之。二年後,畫法研究會更名為“造型美術研究所”(即秦
仲文所說“造型美術所”),此時陳師曾已辭去導師之職,年輕的胡佩衡被聘為導師,這也正是他加入中國畫
學研究會的那一年。
  筆者所見胡佩衡早期臨古之作,是1921年(辛酉)臨石濤《(溪山無盡圖卷)》、1923年(癸亥)臨石濤《(山
水冊)》等。前者墨色淋漓,後者筆力雄壯。他在《(臨石濤山水冊)》中題:“清湘老人筆墨超凡,意境玄妙,洵
非食人間煙火者所能夢見。此冊大半寫黃硯旅遊處,一丘一壑均可佩人,愚酷愛之,漫臨一冊,以存梗概,
惟限于學力,自不免取貌遺神也。”在20年代初,胡氏前輩畫家齊白石、陳師曾、陳半丁、蕭謙中等均推崇
石濤,胡佩衡不免受他們影響。但能夠相容中西繪畫的胡佩衡,從不拘于一家一派。從20年代中到30年代
陸續出版的《(胡佩衡畫存)》第一至五集,大多是臨倣各家各派的作品,其中包括黃公望、王蒙、吳鎮、沈周、
王鐸、程邃、程正揆、石豁、梅清、吳歷、羅牧等。大體以南宗為主,但也涉獵北宗,如臨《(臨金李山風
雪杉松圖)》(1923年)、《(撫宋人雪溪歸棹圖)》(20年代前期)均為典型的李郭派作品。他自己也說:“余愛臨
北宗畫,畫存前三集第一幅皆北宗也。且余所寫南宗畫,多有北宗意焉。”⑨在《(臨古芻言)》一文中,胡佩衡
把古人作品依風格畫法分為幽淡(如倪雲林一派)、平正(如黃公望一派)、莊整(如董源、巨然、文徵明、
沈周)、邃密(如王蒙、石豁、吳歷)、豪放(如八大、石濤)、瀟灑(如唐寅、惲南田)、奇古(如金冬心)、
峭健(如馬遠、夏圭)、工致(如劉松年、趙孟頫 )、煙雨(如米芾、高房山)。對於每一種風格如何臨寫,他
都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解釋,可以見出胡佩衡對臨摹的深刻理解。1926年,齊白石題《(冷庵先生畫卷)》詩云:
“層次分明點畫工,啟人心事見毫鋒。他年畫苑三千輩,個個毋忘念此翁。”對胡氏作品是非常稱讚的。
    30年代,胡佩衡在回答《(北辰畫刊)》記者問時說:“本人學畫至二十歲上,規模粗具,精神全無。則就
畫界前輩,如賀履之、齊白石諸先生,從事請益。有暇,則赴賀齊諸先生之私第,觀其作畫,如用水、調墨、
著色,以及用筆之法,一一悉心領略,受業如弟子。”⑩我想,這些畫界前輩,也應當包括金城、陳師曾、湯
定之等等。
    胡佩衡20年代的作品以臨倣古代名家為主要特點,大約1927年前後,其技巧成熟,獨立創作多了起來,
個性風格也鮮明地呈現出來。此後的臨倣之作,也多參己意加以變化。這種狀態一直保持到50年代初。30--
40年代的作品大抵有兩種面貌,一種結構繁複,勾皴細密,大體是從王蒙、石豁、吳歷一路畫風綜合變化而
來;一種多濕筆,結構有繁有簡,多用潑墨,筆線粗壯,以潑辣奔放為宗,可以看到沈周特別是石濤的影響。
秦仲文在談到1962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胡佩衡遺作展覽會”時,用二句話概括胡佩衡前期作品:一是“精
細可愛”,二日“尚不斷致力於繼承古人和吸收先進筆精墨妙的技法”;前一句是講畫法風格,後一句是指出
它們與傳統的密切關聯。不過,秦氏所言胡佩衡前期“精細”作品,是就展出的少數作品而言的,筆者所見
百餘件前期作品,“精細”之作並不多,即使這些精細之作,也帶有縱放和隨意的特質,而與金城、吳湖帆、
張石園、張大千等等的精細風格不同。
    50年代以降,胡佩衡謀求山水畫的新風格,先後到豐沙鐵路沿線(1953年)、廣西桂林和湖南韶山(1956
年)寫生。其中桂林寫生60幅,畫風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後到他逝世,作品“多寫桂林風景,筆意之辣,氣
象之厚,青黛之濃,丹黃之粲,都顯示出奔放雄奇、與年俱老的畫境,而達到他所追求的推陳出新的成就。”⑩
具體言之,這一時期的作品,構圖簡潔,喜取近景特寫,不再有山重水復、重巒疊嶂的景象;筆墨厚重,多
以強悍的焦墨勾皴點畫;喜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如石青、石綠、鉛粉、洋紅等,用重彩而能寫意,可謂獨樹
一幟。胡佩衡對自己的“衰年變法”充滿信心,有詩為證:
    萬壽菊黃又一年,衰年變法氣沖天。
    夕陽無限春常在,樹茂山崇晚更妍。
    胡佩衡的成就,遠不止于山水畫創作。他博識多能,精鑒賞,擅詩文,在美術教育、編輯出版、寫作著

 作者介紹  

  p> 博識多能  一代名家
  胡佩衡和他的藝術
    郎紹君
    胡佩衡(1892~1962年),譜名錫銓,又名衡,字佩衡,號冷庵,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縣,因
祖輩做糧商,遷居北京。胡佩衡幼年喪父,家庭靠糧店股份維生。7歲入私塾,後畢業于私立北京法政專門
學校、新華鐵路專門學校。民初,相繼任北京三聖觀小學教員、海軍部辦事員、北京第二中學圖畫教員。1922
年,由交通部交通行政講習所分發至京綏鐵路局辦事,後任車務處課員。又先後兼任北平師範、私立華北大
學、北平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ssear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