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知無線電.軟體定義無線電和自適應無線系統

本書摘自:  中國圖書網 www.bookschina.com.tw

http://image31.bookschina.com/2010/20100818/4764223.jpg

特色及評論  

  《認知無線電、軟體定義無線電和自適應無線系統》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本書目錄  

  譯者序前言第1章 自適應、感知和認知無線電的概論1.1 最初1.1.1 對用戶的支援1.1.2 對網路的支援1.1.3 對網路運營商的支援1.1.4 對管理機構的支援1.1.5 對頻譜所有者和用戶的支援1.2 認知無線電的經濟效益1.2.1 頻譜的價值1.2.2 頻譜自適應1.2.3 智慧天線1.2.4 多輸人多輸出1.2.5 頻譜轉租和共用1.2.6 本地統計值1.2.7 峰值需求的支援1.2.8 頻譜租賃1.2.9 頻譜感知數據庫1.2.10 禮儀服務的價值1.2.11 認知1.3 小結第2章 認知網路2.1 引言2.1.1 定義2.1.2 動機與要求2.1.3 一個簡單的例子2.2 基礎和相關工作2.2.1 認知無線電2.2.2 跨層設計2.2.3 近期研究2.3 實現2.3.1 用戶/應用/資源需求2.3.2 認知進程2.3.3 軟體自適應網路2.4 一個多播生存期的認知網路2.4.1 問題描述2.4.2 認知網路設計2.4.3 結果2.5 未來的問題和研究領域2.6 小結參考文獻第3章 認知無線電架構3.1 引言3.1.1 理想認知無線電熟悉無線電就如同TellMe@熟悉800電話一樣3.1.2 認知無線電看你所看,發現你的射頻使用、需求和偏好3.1.3 認知無線電聽你所聽,增強你的個人技能3.1.4 認知無線電學會區分講話者以減少混淆3.1.5 對無線電頻譜更靈活的次級使用3.1.6 軟體定義無線電技術為認知無線電打下了基礎3.1.7 隱私是首要的3.1.8 大量的軍事應用3.1.9 資訊品質測度3.1.10 架構3.2 認知無線電架構工:功能、組件和設計準則3.2.1 理想認知無線電功能組件架構3.2.2 軟體定義無線電組件3.2.3 理想認知無線電節點功能組件3.2.4 作為本體的3.2.5 包括功能組件介面的設計準則3.2.6 近期實施3.2.7 認知組件3.2.8 架構中的無線電知識3.2.9 架構中的用戶知識3.2.10 靈活資訊服務的跨域基礎3.2.11 自參考組件3.2.12 自參考的不一致性3.2.13 看門狗定時器3.2.14 組件架構的靈活功能3.3 認知無線電架構Ⅱ:認知環3.3.1 認知環3.3.2 觀察(傳感和感知)3.3.3 導向3.3.4 規劃3.3.5 決策3.3.6 行動3.3.7 學習3.3.8 自我監控定時3.3.9 回顧3.3.10 超出能力3.4 認知無線電架構Ⅲ:推理層次3.4.1 原子刺激3.4.2 原始序列:單詞和死亡時間3.4.3 基本序列3.4.4 認知無線電架構推理層次中的自然語言3.4.5 用於場景感知的觀察導向的鏈結3.4.6 用於無線電技能集的觀察導向的鏈結3.4.7 一般世界的知識3.5 認知無線電架構V:在軟體定義無線電架構上構建認知無線電架構3.5.1 軟體無線電和軟體定義無線電架構原理3.5.2 無線電架構3.5.3 軟體通信架構3.5.4 無線電的功能變換模型3.5.5 架構的變遷:從軟體定義無線電到理想的認知無線電3.5.6 認知電子學3.5.7 無線電何時向認知轉化3.5.8 無線電朝著認知無線電架構演進3.5.9 認知無線電架構研究主題3.5.10 工業級的理想的認知無線電設計規則3.6 總結與展望3.6.1 架構的框架3.6.2 工業級的架構3.6.3 小結參考文獻第4章 針對認知無線電的軟體定義無線電架構4.1 引言4.2 軟體定義無線電和認知無線電的關係4.3 軟體定義無線電架構4.3.1 理想的軟體定義無線電架構4.3.2 實際的軟體定義無線電架構4.4 軟體可調模擬無線通信組件4.4.1 軟體可調濾波器4.4.2 軟體可調功率放大器4.4.3 軟體可調雙工設備4.4.4 軟體可調天線系統4.4.5 軟體可調阻抗合成器4.4.6 軟體可調功率管理電路4.4.7 軟體可調數據轉換器4.4.8 軟體可調上變頻器和下變頻器4.5 天線系統4.5.1 多輸入多輸出系統4.5.2 智慧天線與波束成形4.6 可重配置數字無線電技術4.6.1 數字信號處理器4.6.2 現場可編程門陣列4.6.3 通用處理器4.6.4 異構系統_4.6.5 可重配置的數字硬體技術的比較4.7 基本數字無線電組件……第5章 自適應認知與無線電系統中價值的創造與轉移第6章 用於動態頻譜接入的編碼和博弈第7章 認知無線電的效率與共存策略第8章 通過感知、認知與測量啟動認知無線電第9章 認知無線電應用中的頻譜感知第10章 認知無線電網路的位置資訊管理系統第11章 認知無線電中的OFDM:已取得的成果和面臨的挑戰第12章 超寬帶認知無線電第13章 認知無線電的應用第14章 認知無線電的跨層自適應和優化
 文章節選  

  《認知無線電、軟體定義無線電和自適應無線系統》內容簡介:從部署以語音業務為主體的蜂窩系統開始至今,無線通信服務已經歷了漫長歷程。當今在語音和高速 率多媒體應用中對無線接入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新一代的無線通信系統正試圖通過更好的資源管理和改進的傳輸技術使得這種與日俱增的需求得以緩解。人們希望 引入軟體定義無線電並實現可用於無線電的機器學習,以增加頻譜接入、改善頻譜效率。這對無線電研究人員而言就意味著一種新的令人神往的意境。《認知無線 電、軟體定義無線電和自適應無線系統》旨在從幾個方面討論認知無線電、軟體定義無線電(SDR)和自適應無線電的概念。我們將在增強無線通信系統的大的方 面上探討認知無線電和認知網路,同時強調對頻譜利用率的優化。《認知無線電、軟體定義無線電和自適應無線系統》涵蓋了如認知無線電的定義、軟體無線電和認 知無線電架構、認知網路、頻譜效率和軟頻譜使用、自適應無線通信系統設計、可變參數的測量和感知(如干擾溫度與地理位置資訊)、物理層接入技術、跨層自適 應相關思想等重要概念。
 相關資料  

  插圖:認知無線電和認知網路的另外一個重要差別就是其支援的異構程度。認知網’絡既能應用於有線網路也能應用於無線網路,而認知無線電僅能應用於無線網路 中。因為認知網路可能跨越有線和無線媒質,所以它對優化那些通常難以集成的異構網路的性能是十分有用的。與認知無線電相比,認知網路由多個節點組成的這一 事實在認知處理是如何進行之中也增加了一個自由度。認知網路可以選擇實現全分佈式、部分分佈式或集中式認知進程。2.2.2 跨層設計與跨層設計的共性通過非鄰接的各層之間直接通信或者在各層之間共用內部資訊來打破傳統的分層方法的設計被稱為跨層設計[3]。認知網路間接共用在 嚴格的分層結構中不可從外面得到的資訊。因此,認知網路是在執行跨層設計。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共同主題是在兩者之中觀察數據提供給各層的自適應而不是各層提 供觀察數據。在認知網路中,協議層向認知進程提供對當前狀態的觀察結果。於是認知進程確定對網路什麼是最優的,並且修改網路元素協議棧的配置。與跨層設計 的區別儘管有相似之處,認知網路遠遠超出了跨層設計的範圍。認知網路支援不同目標間的折衷,並且為了完成它而實施多目標優化(MOO),而跨層設計典型地 是執行單目標優化。跨層設計執行不能反映網路層面的性能目標的獨立優化。設法獨立地獲得每一個目標就好比次最優,並且隨著在一個節點內的跨層設計數增加, 各獨立的自適應之間的衝突將導致自適應迴圈L4]。通過在優化進程中聯合考慮所有的目標,這一缺陷在認知網路中得以避免。學習能力是另外一個重要差別。認 知網路能夠從過去的決策中學習並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未來的決策中。跨層設計是無記憶性的自適應,當給定相同的輸入時,其響應也相同,不管在過去執行該自適 應有多麼的糟糕。既然我們對層間相互配合的理解是有限的,那麼從過去的行為學習就非常重要。


 作者介紹  

  譯者:任品毅 吳廣恩 編者:(美國)侯賽因·阿爾斯蘭(Arslan.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ssearching 的頭像
    bookssearching

    抒書彿福

    bookssear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